用 AI 寫作,寫出更流暢的自己:我的創作協作實驗

粉紅色頭髮、戴著圓框眼鏡的 Q 版創業者,在辦公室中舉起指揮棒,開心指揮多位外型為機器人助理的 AI 工作夥伴,每位機器人螢幕上都顯示他的臉部,象徵自動化與人工智慧應用。背景為充滿文件與書櫃的創意辦公室,空中漂浮著文件與靈感星光,呈現數位轉型與工作效率提升的主題氛圍。

白天與好友聊起 AI 在日常生活的應用時,我驚覺:AI 寫作早已悄悄成為我創作與思考的主力工具,變成日常自言自語時的「第三個我」。沒想到有一天,我會靠著 AI 寫作重新定義自己的學習與創作方式,也逐漸建立起穩定產出內容的節奏。

寫作焦慮的解方:AI 寫作進入日常

創業後在「被採訪」的情況下,總能自在的侃侃而談,但靜下來後,想把思緒轉成文字卻總覺得詞不達意、難以下筆。AI 工具的出現,徹底改變了這一切。

現在,我的內容產出流程是這樣的:

  1. 口述想法:用最自然的方式記錄腦中路過的想法,就像跟人對話一樣。
  2. AI 協助整理:請 AI 幫我重組邏輯、分段、歸納重點。
  3. 人工優化:依照語氣、觀點與寫作目的進行調整與補強。

這樣的協作流程,讓我從「不知怎麼開始寫」轉變為「隨時能啟動內容創作」。

AI 寫作小助手:每天陪我動腦的採訪機器人

也因為這樣,我自製了一個「AI 採訪機器人」,像一位懂我的記者,每天定時提問,引導我用「被採訪」的方式思考。這對我特別有效,因為我更習慣在回應中釐清觀點,比起主動整理,回答問題反而讓我更快進入狀態。

這個機器人成為我 AI 寫作流程的起點,幫助我蒐集素材、延伸靈感、啟動創作節奏。後續再透過 AI 協助整理邏輯與架構段落,最後由我補充與潤飾,就能完成一篇內容扎實、語氣自然的文章。

如果你也想打造屬於自己的 AI 採訪機器人,歡迎與我交流。我樂於分享設計流程與實作心得,讓它成為你每天的靈感推進器。

為什麼我愛用 AI 寫作?

  • 減少卡關時間:不再卡在空白畫面思考第一句
  • 快速架構內容:AI 幫我建立清晰的大綱與段落邏輯
  • 提升表達力:讓原本口語化的敘述更清楚、有層次
  • 建立創作習慣:透過每日提問工具,讓輸出成為日常節奏

我怎麼開始一篇 AI 協作的內容?

這篇文章就是一次 AI 寫作的例子,完整體現了我日常的流程:

  • 口述想法:透過採訪機器人的訪綱引導,我先用語音輸入回應。因為對方是機器,我能更自在地隨著心流說話,甚至偏題都沒關係,關鍵是先「開始」。
  • AI 協助整理:根據內容語義進行分段、歸納、生成大綱與結構。
  • 人工優化:我再回頭補充觀點、調整語氣與段落邏輯,使內容更有說服力與一致性。

這不是取代創作,而是解鎖寫作的瓶頸點,讓我從「格式焦慮」走向「創作節奏」。

AI 寫作,是輔助、不是代寫

AI 寫作對我來說,不是交出一篇由機器產出的文章,而是一種協作工具。它像一位助理,幫我拆解混亂的想法、搭建內容骨架、提出語句選項。我仍需負責「選擇、補充、修正,並用自己的語氣重寫」。

只要善用這類工具,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風格寫出更流暢的內容,也更容易維持寫作節奏。AI 工具有效降低了創作門檻,讓我們能用更自然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想法。

結語:寫作與 AI,不是誰取代誰

我相信,AI 寫作不會取代創作者,但會取代「無法開始動筆的自己」。它打破寫作的高牆、降低起步的難度,讓我們能將注意力專注在觀點與內容本身。

這也是我創建「水溝神先知日記」的初衷之一——紀錄我與 AI 寫作協作的歷程,讓更多人知道:AI 寫作不是捷徑,而是一種更真誠也更持久的創作方式

特別是在金門,身邊許多朋友充滿內容的朋友都和我有同樣狀況,樂於分享但不太擅長啟動創作。我希望這樣的工具與經驗,能讓「創作這件事」對每個人來說都變得更親近。

如果你也對 AI 寫作流程、協作模式或工具應用有興趣,歡迎留言或私訊與我交流。